臺灣「重建樂活」助患者擺脫鼻管人生,重食幸福
許多急重症的病友在鬼門關前走一遭之後,雖然救回了性命,往後的日子卻是苦難的開始,鼻胃管成爲身體的一部分,生活品質每況愈下,似乎走向一條無望之路。但是以協助病人「回家」爲目標的重建樂活護理之家,讓我們看到「無管」人生是可以期待的。
《熟年志2020年3月號(NO.96)》 圖/熟年志提供
身体的感觉
關心長照議題的朋友或許會發現,街頭巷尾有愈來愈多的養護中心、護理之家等機構四處林立,顯然成了另類的臺灣特殊文化,雖然政府積極推動在地老化,但仍有很多人長期入住養護機構,其中有些人甚至會在機構內待到終老。如果我們能在黃金復健期,以對的方式,協助提升健康、訓練日常生活機能,讓更多的病友能夠回到家庭自主生活,不但讓自己有更好的生命能量,也不會再拖累家人。位於臺北市文山區的「重建樂活護理之家」(簡稱重建樂活)爲病友設計了多種課程及復健規畫,希冀在最短的時間內,讓病友們恢復活動功能,重拾病前的生活。
恢復生活自立能力 量身訂製基礎訓練
华鲲振宇22%股权近日挂牌转让 高新发展:本次转让与公司无关丨公司问答
「我們的服務以失能的病人爲主,吞嚥只是失能的一部分,吞嚥的問題解決了,並不代表就可以走路,所以失能是主要的根源。」重建樂活院長譚雪莉指出,必須做整體的基礎訓練,纔可以讓吞嚥問題得到改善,如果僅針對吞嚥問題做訓練,則改善的程度有限。
醫療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,但也因爲各有專長,所以往往各司其職,沒有整合。譚雪莉表示,姿勢影響到一個人進食的準確度,例如腹肌、下肢的力量都有牽連,而認知能力亦與進食有關,所以整體能力的改善才是最重要的核心。有效的做法就是運動,藉由運動將力量引出來,就有機會全面改變失能的狀況。
台南永康國小115年校慶 推出台南在地傳統「應景套餐」
重建樂活院長譚雪莉表示,練習吞嚥不一定要花大錢,坊間有許多小道具可以利用。 圖/熟年志提供
生活傢俱復健法 以實用長久爲主
男友趁她出国「偷送走小狗」!她傻眼气疯…网全不挺:自己问题
在重建樂活內,我們看不到任何昂貴的復健器材,只有傢俱和客製化的訓練課程,譚雪莉表示,很多機構的復健服務項目內,其費用約有50%是花在硬體上,但是站在復健醫學的角度,必須由病人做出正確的動作,而非藉由器材幫助做出動作,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。因此將基礎的復健、治療理論搬到傢俱和生活化的用品上,實用性非常高,如此一來病人在回家之後,還是可以利用家中的傢俱持續做復健。失能的身體需要重新學習,從上肢到下肢,肌肉的力量必須一點一滴才得以累積起來,所以透過在椅子上的簡易動作、持續訓練,就能夠循序漸進地進步。
J神 小说
重建樂活依據不同的難易程度設計了80種運動,能做到愈高程度的運動,表示能力提升愈高。我們看到室內牆壁上貼着各種課程活動,包括靠背坐訓練、墊上趴臥、直椅單腳踢球、直椅前趴、墊上翻身等,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傢俱用品即可從事的復健運動。譚雪莉告訴我們,病人每天的作息時間固定,除了吞嚥活動以及一對一的課程之外,每天都要從事好幾個小時的體能訓練,連週末假日都不能休息,其用意就是要將病人的日常生活導向正軌,並且訓練病人可以融入團體,增加互動行爲,希望建立一個基本的正確概念,讓病人的整體能力可以提升,順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徹底執行「要活就要動」的健康概念。
譚雪莉強調,病人在入住之前,會先做身體狀況的檢查與評量,有復原潛力的纔會收案。爲了讓個案的整體能力可以有效率地進步,因此每星期都量身訂做不同的課表,大部分的病人經過3個月的課程後,生活自立能力都會恢復到一定的程度,這個時候就可以「畢業」回家了。
3個月循序漸進 爲生命打開新頁
若以吞嚥問題來說,對於有吞嚥困難的病人,工作人員每日都會協助他們做口腔清潔,以及吞嚥的練習。「口腔護理不僅是一般的刷牙與清潔,還包括了口腔內肌肉的刺激,提高病人的敏感度,以利恢復吞嚥的能力。」譚雪莉指出,在3個月內會有不同的訓練階段,除了口腔清潔及吞嚥課程之外,頭頸部肺活量訓練及基礎訓練都不可少,若病人通過30毫升清水測試之後,則可以進入食用清水快凝寶(飲用水加入增稠劑)、麪茶和布丁(吞嚥專用)的階段。
若是訓練進展順利、進食狀況良好,肌肉力量與功能活動達到標準,經過一段時間後,若通過初步評量,病人即可由家屬陪同至醫院,由專業醫師來評估是否可以移除鼻胃管。待醫師同意後,家屬可以自行決定由醫師拔管或是回到護理之家。譚雪莉建議回到重建樂活移除鼻胃管較好,因爲可以在一個星期內,循序漸進慢慢適應由口進食,以及吞嚥藥物,是對病人較安全的撤管方式。
另外,因爲說話的時候舌頭、嘴脣、頸部肌肉羣都有牽連,與呼吸頻率亦有關,我們常說「用進廢退」,也就是說移除鼻胃管後,雖然能由口進食,但是若口腔使用的頻率過低,例如話說得很少,一直沉默不語,長久下來,吞嚥功能又會明顯退步。所以日常口腔訓練與維繫人際互動,都是曾經失能的病人在日後不可少的活動。
到职半年离职!25岁男被酸是草莓族 全网反力挺:不是好公司
重建樂活成立7年多,很多病人從入住時的虛弱失能、不穩定、情緒低落,到能站、能走、無管一身輕,不但爲生命開啓新頁,也讓原本憂心無助的家人充滿驚喜,令譚雪莉印象深刻的案例多不勝數,她舉了幾個鮮活的故事與我們分享。
荒金之子
我们的群青
国1新竹段凌晨车祸!「43车排一排」占2线等拖吊 酿祸原因曝光
76歲的鐘女士有高血壓及高血糖的問題,卻沒有好好控制而導致中風,右大腦中動脈前端梗塞,且因爲錯失了黃金3小時的搶救期,因此大片腦組織壞死導致嚴重失能,加上她還有心臟肥大與初期的肺部感染,所以狀況極不穩定。鍾女士入住初期,連坐都沒有辦法坐正,工作人員花費了極大的心力幫助她走這一條復健之路,她在復健時期常因爲耐不住疼痛而淚流滿面,但是經過了密集的體能與吞嚥訓練,她不但逐漸可以由別人攙扶着慢慢走路,而且也移除鼻胃管可以正常進食了。
57歲的林大哥右腦中風、左側癱瘓,帶着鼻胃管來到護理之家,因爲有強大的意志力,所以他對於各項復健運動都極爲配合,經過工作人員的協助及自己不斷地努力,才20天,他就可以拿柺杖行走,1個半月後就將鼻胃管移除了。到後來不但可以自行走路、爬樓梯,甚至可以幫助其他的病友,也讓大家看到他的努力所換得的豐碩成果。
譚雪莉表示,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大的效果,除了發病時間長短、腦部損傷的面積與部位等因素外,最重要的就是有效的訓練方法,以及病人的意願與配合度,所以「不經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」果然有其道理。
人气漫画家×抑郁症漫画家
譚雪莉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:「家有失能者,已經是一件極爲辛苦的事情,所以我們應該以同理心來爲他們設想,不論家屬或是個案本身,一定都想要回歸正常生活;生病或突發狀況是一時,能夠自主生活纔是永久的,所以我纔會以回家爲目標,讓我們這個護理之家可以陪他們走一段回家的路。」
如果我們得到重病,或是老後無法品嚐食物的味道,徒留一根鼻胃管,人生還有什麼滋味呢?這些成功移管的案例給了很多有類似經驗的家庭極大的鼓勵,也希望大家都不要放棄每一個可以重回自主生活的機會。
前一天7.6强震 菲律宾「同地区」又爆规模6.9地震
醫療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,但也因爲各有專長,所以往往各司其職,沒有整合。 圖/pixabay
大陸7月出口大幅衰退14.5%!比市場預期還慘
更多精采內容,請見《熟年志2020年3月號(NO.96)》
2名准司法官惊爆性骚5女学员 苦读上榜但品德太烂…将被退训